这种理论认为,在摩擦情况下,轮廓峰接触区除作用有法向力外,还作用有切向力,所以接触区同时有压应力和切应力存在。这时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取决于压应力和切应力所组成的复合应力作用,而不仅仅取决于金属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σsy。图<单个轮廓峰接触模型>b所示为压应力σy及切应力τ联合作用下,单个轮廓峰的接触模型,并且假定材料的塑性变形产生于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的情况。若将作用在轮廓峰接触区的切向力逐渐增大到Ff值,结点将进一步发生塑性流动,这种流动导致接触面积增大。也就是说,在复合应力作用下,接触区出现了结点增长的现象。结点增长模型如图<单个轮廓峰接触模型>c所示,其中τB 为较软金属的剪切强度极限。

  在真空中,洁净的金属表面发生摩擦时结点可能大幅度地增长,因此摩擦系数较高, 在空气中,由于界面上覆盖有一层氧化膜或污染膜,这种表面膜通常抗剪能力很弱,因而摩擦系数较低。修正后的粘附理论认为:

        

  当两金属界面被表面膜分隔开时,τBj为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当剪断发生在较软金属基体内时,τBj为较软金属基体的剪切强度极限τB;若表面膜局部破裂并出现金属粘附结点时,τBj将介于较软金属的剪切强度极限和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之间。

  这个理论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解释摩擦现象。在工程中,常用金属材料副的摩擦系数是指在常规的压力与速度条件下,通过实验测定的,并可认为是一个常数,其值可参考有关资料。

上一页】【下一页